五度入宫,四度出宫,《清明上河图》的历史有多曲折

2023-01-13 作者:admin   |   浏览(750)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五度入宫,四度出宫,《清明上河图》的历史有多曲折

自此画问世以来,可以用“五度入宫、四度出宫”这句话来形容其曲折的历史。

1127年北宋灭亡,《清明上河图》在开封很可能落入金人之手。这是首次“出宫”。金朝从北宋把人、物、钱等能带的都带到北方去,中国人称此为“靖康之变”。《清明上河图》及其他财宝大概全都运到了金的首都燕京(现在的北京)。在金朝,张著拥有了这幅描写北宋繁华的《清明上河图》,评价或许并不高。

忽必烈灭金,建立元朝,金人从北宋夺取的文物也由元朝接收。不清楚是在哪个时间点,元朝在建国初期就把《清明上河图》收藏至宫内。此画第一次入宫是张择端呈给宋徽宗,这是第二次“入宫”。

元代时,没机会看到人们欣赏《清明上河图》的样子。这幅画收在宫廷的仓库里,过了一段谁也没看过的日子。

在当时,元朝内务府的“装裱匠”看过这张沉睡在仓库的《清明上河图》,装裱匠是负责裱装书画的专业技师,当时的文人一般都具备品鉴书画的能力,家里都雇用了装裱匠。

这位装裱匠曾经听闻对《清明上河图》的好评,思索着怎么把画夹带出宫,准备了一张假画置换真画,卖掉真迹赚钱。这是第二次“出宫”。

五度入宫,四度出宫,《清明上河图》的历史有多曲折

之后,几位元朝人陆续成为这幅画的所有者,包括杭州的陈彦廉、蜀的杨准、静山的周氏。到了明代,画仍在民间流传。历经朱鹤坡、徐溥,在1515年左右被李东阳收藏。李东阳是明代中期的人物,年纪轻轻就进士及第,是位知名的政治家和诗人。因为非常向往、喜爱《清明上河图》,他的友人徐溥特别让给了李东阳,李东阳在1516年过世,所以是在晚年时达成了心愿。

李东阳在《清明上河图》留下长篇的题跋,详细描述了过去收藏的经过。在李东阳之后,《清明上河图》转到兵部尚书陆完手上。

此时的明朝正是奸臣严嵩当道。严嵩爱好收藏艺术品,对《清明上河图》很有兴趣。虽然派人多次搜索,但是没有结果。

五度入宫,四度出宫,《清明上河图》的历史有多曲折

1912年清廷倒台,《清明上河图》第四度“出宫”。末代逊帝溥仪在1920年以“赏赐”名义,把大量的文物交给弟弟溥杰,再运到天津的避难地张园。其中也包括《清明上河图》。伪满洲国成立以后,溥仪当皇帝,把《清明上河图》等文物带到伪满洲国首都新京(长春)的皇宫。

1945年伪满洲国垮台后,《清明上河图》再次不知去向。

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长春。解放军干部张克威通过当地干部收集到伪满皇宫流散出去的珍贵字画十余卷,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图》。1953年《清明上河图》在东北博物馆开放对外展示,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将《清明上河图》向一般民众公开。

此后,《清明上河图》被故宫博物院永久收藏,成为第“五次”入宫。我们也希望今后再也不要出现“出宫”了。


参考资料

标签:

相关文章